养生节目杜绝植入商业广告
日期:2015-11-16 15:33:41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核心提示:自2015年1月1日起,社会公司不得制作电视养生节目,此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此外,主持人不得采用演员和社会名人,聘请的专家要有明确的职称门槛,杜绝植入商业广告
近年来,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为迎合大众的诉求,养生节目也开始扎堆荧屏。其中,个别节目夸大宣传,嘉宾不具备资质或变相“卖药”等问题,误导了大批观众。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特急通知,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社会公司不得制作电视养生节目,此类节目只能由电视台策划制作。此外,主持人不得采用演员和社会名人,聘请的专家要有明确的职称门槛,杜绝植入商业广告。
养生节目从早播到晚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养生类节目已超过上百档,涉及中医、食疗、营养、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各个方面。如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贵州卫视《养生》、江西卫视《名医说健康》、福建电视台《中华养生有三宝》等,播出时间几乎涵盖各个时段,有些节目在传统“垃圾时间”取得的收视率,
甚至超过了晚间黄金时段。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卫星电视台,和养生沾边的节目,都有一批固定“粉丝”。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收看多档养生类节目。“电视上教的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疗、按摩法,花钱也不多,试试无妨。邻居们也爱看,我们会经常交流。”采访中,超过九成的受访中老年人表示会收看养生节目,其中超过八成人表示会按照电视上专家说的做,因为“都能上电视了,肯定错不了。”
记者发现,不同于以往的“专家说、观众听”模式,如今的电视养生节目很多改由明星担纲主持,采用访谈或故事等模式穿插产品广告,由专家传授健康秘方,主持人接着推销保健品。很多专家被冠以“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等各种名头,成为中老年人追捧的“偶像”。有些专家为博得眼球甚至“语出惊人”。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夏学銮教授看来,近年来电视养生类节目火暴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不科学的养生很害人
老百姓爱看养生类节目说明大家重视健康,但当下有些电视节目忽视科学性,很多伪专家、推销药,让节目变了味,也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多误导和伤害。
借节目卖“神药”。很多养生节目从形式上看并无特别,但在内容上,主持人、专家、现场观众各司其职,讲解环环相扣,最终落脚在推销所谓的“特效药”。惯用模式为主持人先通过普及疾病知识取得观众信任;主讲人再从防治疾病讲解中“不经意”地提到某种产品对此病的疗效;最后“现场观众”饱含感激之情,讲述“神药”帮助自己战胜病魔的故事。不少观众表示,家中老人对这些节目缺乏抵抗力,不少人会花大价钱买下产品。
“伪专家”忽悠百姓。记者发现,国内火热的电视养生节目包装出了一批 “神医”、“专家”,他们在节目中忽悠百姓,不仅推销产品,还号称能给人治病。但最终,随着观众和媒体更加科学的求证,一个又一个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张悟本”浮出水面。
混淆养生观念。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说,养生应该是符合科学理念的,是经过科学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电视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塞入养生,比如有些养生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宣称人人都可以使用;还有些人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例如吃泥鳅包治百病一说。
明星嘉宾当“药托儿”。请名人、明星站台也是“忽悠型”养生节目的常见招数。在几档已经被叫停的养生节目中,记者看到一些在老年观众群中很有影响力的演艺界人士都曾出任嘉宾。他们在节目中大谈养生之道,结尾处主持人给这些名人赠送保健品。明星的影响力,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容易认可这些节目和其中推销的产品。